甘肅正寧趙公祠“松柏君子”三做名勝石牌坊
甘肅正寧縣城西南30公里永和鎮羅川古城趙公祠的門前,矗立著“清官坊”、“天官坊”、“恩寵坊”三座石牌坊。這三座牌坊在當地被稱為“趙氏三坊”,其中“清官 坊”和“天官坊”是為明萬歷后期的著名清官趙邦清而立的,“恩寵坊”是為趙邦清的兩個 母親劉氏、高氏而立的。“清官坊”、“天官坊”兩坊均高8.1米,寬8.23米;“恩寵坊”稍大,高9.7米,寬8.35米。三坊都用紅砂石建 造,均為四柱三間三樓三層匾額,斗 拱歇山頂。三座牌坊不僅構件復雜, 而且通體浮雕花卉樹木、飛禽走獸、 山水云煙、庭院村落、器物、人物出行 等圖案,不僅場景宏大,造型古樸,結 構嚴謹,而且雕琢精致華麗,形象生 動逼真,寓意深刻。三座牌坊自西向 東排列,遙相呼應,氣勢恢宏。“清官 坊”的西面明間一層匾額上題書“清 官坊” 3個大字,二層匾額上題書“清 著天曹” 4個大字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 分別題書“一代清官”、“清風勁節” 4個大字,東面明間一層匾額上亦題書“清官坊” 3個大字,二層匾額上的4個字已無法辨認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“清操薦 品”、“孤清震世” 4個大字。“天官坊”的西面明間一層匾額上題書“天官坊” 3個大字,二層 匾額上題書“天官大夫” 4個大字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“王辰進土”、“滕縣知縣” 4 個大字;東面明間一層匾額上亦題書“天官坊” 3個大字,二層匾額上也題書“天官大夫” 4 個大字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“辛卯歲貢”、“辛卯文魁” 4個大字。這兩座牌坊,是慶 陽府知府和正寧縣知縣奉朝廷之命建造的。“恩寵坊”的西面明間一層匾額上題書“奉天誥 命” 4個大字,二層匾額上題書“寵賜天官” 4個大字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“萱曰重 輝”、“簠簋訓廉、翟祎畫繡”等字;東面明間一層匾額上題書“奉天敕命” 4個大字,二層匾 額上題書“褒揚文林” 4個大字,兩側次間的匾額上分別題書“恩榮兩母”、“豈弟遺蔭”、“孟 機歐荻”歲字。額枋上鐫刻有“敕贈封太孺人劉氏高氏”等字。

在“趙氏三坊”中,“清官坊”是最重要的一座。在坊的正反兩面題書中,共有8個“清” 字:除正反兩面所題的兩個“清官坊”外,還題書有“清著天曹”、“一代清官”、“清風勁節”、 “清操薦品”、“孤清震世”(另外還有一處已無法辨認)。在一座牌坊上,用了如此之多的“清” 字作為對一個官員的評價和旌表,這在我國的歷代牌坊中是絕無僅有的。不過,如果對趙 邦清一生的生平事跡作一番了解,便可以知道,這8個“清”字并非溢美之辭。

趙邦清,字仲一,號乾所,明神宗萬歷十九年(1591年)中舉,半年后又考中進士,萬歷 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(1593 —1598年)任山東滕縣縣令。當時,萬歷皇帝昏庸,宦官專權, 政治污濁,朝廷腐敗,從中央到地方,貪官污吏橫行不法,遍地污泥濁水。滕縣遠離京城,地 處偏遠,災難更為深重。皇親國戚、貴族豪門肆意侵吞兼并土地,掠奪人民財物,任意蹂躪 殘害百姓;豪強惡霸橫行不法,隱匿田產,偷截稅賦,敲剝百姓。加之連年干旱,莊稼歉收, 奸商趁機哄抬物價,富豪惡霸大肆囤積居奇,殘酷盤剝百姓,大批民眾斷糧斷炊,賣兒賣女, 被迫背井離鄉逃荒要飯。趙邦清一腔正氣,拳拳之心為黎民百姓謀利益,到滕縣上任后堅 決框正去邪,激濁揚清。他不畏權勢,沖破阻力,深入民間查訪,傾聽百姓呼聲,了解民眾疾 苦,嚴查作惡多端、橫行鄉里、殘害百姓的權貴奸宦、豪強惡霸,不論其有多大的背景、多硬 的后臺,絕不避讓姑息遷就,堅決予以打擊懲處。為使百姓不受豪強權貴盤剝掠奪,堅決改 變有地不納糧,無田卻繳賦的極其不合理的現象,他不辭辛勞,親自動手丈量全縣土地,核 查田畝“令自名其田,戶度之,無寄隱而后可。”進而,他徹底稽查賦稅,在土地各歸其主的 基礎上,使賦稅各到其戶,從而使皇糧國稅合理負擔,杜絕了權貴富豪將賦稅轉嫁給勞苦大 眾的弊端。為讓廣大民眾渡過災荒,趙邦清想方設法籌借大量糧食賑濟災民,招募饑民,以 工代賑,興修水利,完善生產設施,并為災民貸款買耕牛,置農具。從而使數以萬計逃亡異 地他鄉的災民回歸故里,恢復了生產。為了發展生產,他又身體力行,大力推廣選種、育苗、 施肥、灌溉、耕耘管理等各種耕作新技術,并親自臨場督導。同時,他又在滕縣積極發展多種經營,大力倡導植樹造林,鼓勵縣民和農家在道路兩旁和家庭院落、房前屋后栽植楊柳桑 棗,發動農民養蠶、紡紗、發展手工業生產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,趙邦清又千方百計籌措資 金、募聘先生,興辦學館,積極提倡辦官學與辦私學相結合,普及與提高并舉,大力發展滕縣 的教育事業。在趙邦清五年嘔心瀝血的辛勤努力、悉心治理下,原先民不聊生、荒蕪凋敝、 滿目瘡痍、豪強惡霸橫行無忌、災難深重,怨聲載道的滕縣,面貌煥然一新,政通人和,百廢 倶興,人民安居樂業。出現了“禾穗登場谷滿豐,家家雞犬更桑麻;路邊楊柳吐青翠,滿縣 盡聞讀書聲”的一派欣欣向榮景象。據明代文藝家、戲劇家湯顯祖在《趙子“瞑眩錄”序》 中記載,趙邦清任滕縣知縣5年,縣庫“積金乃至羨贏三千,谷余六萬”,官道上楊柳“數萬 株”,“所至桑蔭常滿,城壕畔乃有蓮荷池,若南方;亭隧盡斥,垣樹表列,賓舍有序,學士誦 歌,市賈無飾,男女廉員;休休于于,河洛之間,蔥然一善國也。”

趙邦清不僅正氣凜然,敢于與貪腐奸邪的惡勢力作斗爭,一腔熱忱為黎民百姓謀利造 福,而且品格高尚,情操高潔,為政清廉,秉公執法,在當滕縣知縣的5年中,一直安居陋室, 粗茶淡飯,兩袖清風,一塵不染。滕縣百姓對趙邦清極為感動和崇敬,他們歡呼自己見到了 曰月,遇到了青天,他們由衷地對趙邦清感恩戴德,祟若父母,甚至將他奉為神靈,為他建廟 塑像修建“生人祠”,還編了“趙邦清,趙邦清,為官一任一邦清。清政清廉清滕縣,百姓為 他塑清身”的民謠來歌頌他。:由于趙邦清政績顯著,眾口皆碑,聲望甚高,經湯顯祖的極力 推薦,趙邦清被提升為吏部文選司主事,不久又升任吏部稽勛司郎中。
趙邦清到吏部任職后更是進一步發揚剛正廉直的精神,與貪官污吏展開了堅決的斗爭。 他的直接上司吏部尚書李戴與文選郎中鄧祚、驗封郎中侯執躬三人,結黨營私,貪贓枉法, 營私舞弊,索賄受賄,并且依仗手中所握權勢,排擠異己,殘害清廉正直之士,人稱“三惡”, 群臣懾于他們的權勢,都懼怕他們,敢怒而不敢言。但趙邦清不畏權勢,不顧個人安危,挺 身而出,多次上書參奏,歷數他們的種種罪行,強烈要求彈劾他們。經過趙邦清舍生忘死的 堅決斗爭,“三惡”終于被罷官查辦。然而,趙邦清的剛正不阿遭到了一些奸佞之徒和權貴顯 宦的極大忌恨,當朝首相沈一貫對他進行惡毒中傷和大肆污蔑,將他連貶三級。隨后,在萬歷 三十年(1602年),奸黨張鳳翔又再次對他進行陷害,使他被削職為民,放逐故里。由于在任 職時極為清廉,所以趙邦清在當了近十年官后沒有絲毫積蓄,回歸故里后,生活極其清貧,完 全靠櫛風沐雨下田辛勤耕作來侍奉老母。盡管度日艱難,但他無怨無悔。在趙邦清被誣受 貶15年后,明神宗萬歷四十五年(1617年),他被誣遭陷害的冤案被徹底平反,他清正廉直 的高尚品格和情操終于大白于天下,為此,朝廷下旨在趙公祠的門前為他建立了“清官坊” 等三座牌坊,以旌表他的功德。明熹宗天啟二年(1622年),朝廷再次啟用趙邦清為四川遵 義道監軍參議。率軍去征剿貴州水西同知安邦彥的反叛。趙邦清雖年事已高,但為了國家 的需要,他毅然應詔出征,結果中途染疾身亡,以身殉職,可謂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
不過,盡管趙邦清不幸去世,但是人們卻對他由衷地表示崇敬。趙邦清一生中寫了許 多文章,但大多已失散,僅留存下來《神柏記》一篇,文章用擬人的手法對正寧“黌宮神柏” 的形態進行了生動的描寫,以隱喻自己如松柏一樣的堅韌心志、錚鋒鐵骨和凜然正氣。世 人稱松柏是樹中君子,后人認為松柏是趙邦清精神的象征,而趙邦清是人中君子,因此也尊 稱他為“松柏君子”。他的“清官坊”等“趙氏三坊”也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文 化遺產。現在,“趙氏三坊”已被確立為慶陽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2006年6月,被國務院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除上述這些具有代表性 的牌坊外,根據文物普查,此 類名賢祠廟牌坊在我國其他地 方也多有遺存,其中較著名的 如: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國家監獄、當年商紂王囚禁周文 王的羑里城遺址,在周文王廟 前,立有“演易坊”。
在安徽歙縣鄭村東頭的忠烈祠 前立有建于明正德五年(1510 年)的“忠烈祠坊”。在云南昆明市翠南路云南辛亥“重九”起義、護國運動重要人物之一趙 又新的祠堂前,立有建于民國11年(1922年)的“趙公祠”牌樓大門;在云南保山市太保山 頂武侯祠山門前,立有建于民國初的“松山元祠”石坊。在福建福州澳門路南端烏山下的林 則徐紀念祠,存有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的牌樓祠門。在山西代縣鹿蹄澗村始建 于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祭祀宋代楊家將的楊忠武祠,立有“天波楊府”牌坊。在山東曲 阜城東北1公里漢靈殿舊殿的周公廟院內,立有“經天緯地坊”和“制禮作樂坊”;在湖北秭 歸縣城東長江北岸向家坪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(820年)、1978年移建今址的屈原祠,立有 坊額題刻“清烈公祠”、“孤忠”、“流芳”等字的山門牌樓。在湖南汨羅縣汨羅江右岸玉司山 上的屈子祠,存有“八”字形平面的牌坊祠門;在廣東江門市郊白沙村明朝理學家陳白沙祠 的門前,立有始建于明萬歷二年(1584年)的木石結構牌樓;在天津市南開區南豐路西側民 國初年江西都督、江蘇督軍李純的祠堂里,立有兩座建于1922年的石牌坊,等等。
版權屬于:嘉旭石雕工藝廠-石牌坊廠家(www.jincaihulian.c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