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海口五公祠、蘇公祠牌坊
海口五公祠是海南島最著名的人文景觀,位于海口市與瓊山府城接壤處,距海口市中心約5公里,是為紀念唐朝名相李德裕、宋朝名相李綱、李光、趙鼎、名臣胡給等唐宋時期被 貶謫到海南來的五位著名歷史人物而建造的,故名“五公祠”。
五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(1573 —1620年),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重修,后又多次重修。歷經四百多年的不斷修建擴大,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、占地面積100余畝,建筑面積 約3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。它以“海南第一樓”為主體,包括觀稼堂、學圃堂、東齋和蘇公 祠、伏波祠及拜亭、洞酌亭、粟泉亭、洗心軒、游仙洞等連成一片,并立有兩座牌坊。組合在一起,通稱為五公祠。
一座牌坊位于祠門口,為祠門牌坊,木石混合結構,柱子額枋用石材建造,四柱三間三樓,虎殿頂,飛檐翹角,樓頂覆黃色琉璃瓦,柱子涂朱紅漆,額枋和雀替上布滿七色彩繪圖 案,明間匾額上黑底金色題書“五公祠” 3個大字,額枋上,明間為五朵偷心彩繪斗 拱,次間為三朵偷心彩繪斗拱,兩根中柱前,蹲立兩尊左右對視、威武雄壯的石獅。整座牌 坊富麗堂皇,氣度不凡。
另一座牌坊是為緬懷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建造的,聳立著五公祠東側的蘇公祠中。蘇東 ±皮在62歲高齡時被流放到“食無肉、病無藥、居無室、冬無炭、夏無寒泉”的瘴癘之地海南儋 州。在海南,他除了教當地民眾釀酒和耕種外,還設堂講學,致力于傳播中原文化和儒學, 使這里“書聲朗朗,弦歌四起”,興教重文蔚然成風。據史料記 載,蘇東坡雖然只在海南生活 了三年,但對海南的文化教育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在他離開 不久,海南就陸續出了進士,相 傳都是蘇東坡的弟子。蘇東坡 對海南文風開化所作出的重要 貢獻,海南人民銘記于心,永世 不忘,不僅在蘇東坡流放的儋州 建立了東坡書院;又將蘇東坡當年流放海南時路過借寓的瓊山 府(今屬海口市)的一個小庵,修 建擴大成與五公祠連在一起的蘇 公祠,并在蘇公祠內建造了一座 四柱三間三樓瓦頂的磚牌坊,牌 坊高約6米,寬約11米,為中間大 兩側小3個拱門,在中間拱門上 方的匾額上,黑底白字,陰刻用隸 體書寫的“思賢”兩個大字,以表達對蘇東坡的深切緬懷和崇敬之情。牌坊坊身全部涂朱紅油漆,3個拱門及中門上的匾額以白漆勾邊,柱礎飾以 白漆紋道,樓頂為黑瓦,整座牌坊,造型簡樸,色彩深沉厚重,反差分明,肅穆而莊重。
版權屬于:嘉旭石雕工藝廠-石牌坊廠家(www.jincaihulian.cn)
【陜西韓城司馬遷祠牌坊】